學術不端文獻論文查重檢測系統 多語種 圖文 高校 期刊 職稱 查重 抄襲檢測系統
學術不端行為在世界各國、各個歷史時期都曾經發生過,現在也還發生著,但是像目前的中國這樣如此泛濫,以至于嚴重到快被稱為學術腐敗的地步,卻是罕見的。 其表現形式不僅在人數眾多、發生頻繁,機構多樣,而且表現在涉及范圍廣到了上至院士、教授、下至研究生、本科生的各個層面。
2021年3月3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21年學術不端行為案件處理決定。 此次共通報了七個案例,涉及到華北電力大學、青島大學、上海大學、中國醫科大學、南京醫科大學、海南醫學院等多所高校的教師,處罰原因有數據造假、抄襲剽竊、圖片造假、重復發表、署名不實、虛構同行評議意見、論文存在代寫代投、擅標他人基金項目號等。 2021年5月13日至22日,美國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學會旗下期刊《生物化學雜志》(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JBC ) 陸續撤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生物醫學家曹雪濤名下的12篇論文。 根據 JBC 的撤稿聲明,這12篇論文均由作者發起撤回,絕大多數被期刊認為存在一圖多用或圖像操縱問題。
今年年初,“翟博士”一句“不知道什么是知網”的無心之言,卻迅速激起熱心網友的“好奇心”,感慨于這個時代網絡這把雙刃劍所擁有巨大力量,很快“翟博士”引以為豪的學術成就就被“好奇的”網友們翻了個底朝天,自此打響了2019年學術不端的“第一槍”。 而這一槍不僅打掉了假博士的學霸人設,使“學術不端”進入了大眾視野,也開啟了今年“學術不端”的鏈式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