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不端文獻論文查重檢測系統 多語種 圖文 高校 期刊 職稱 查重 抄襲檢測系統
中國知網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支持本、碩、博各專業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 ! 支持“中國知網”驗證真偽!"期刊職稱AMLC/SMLC、本科PMLC、知網VIP5.3/TMLC2等軟件。
按照這種分級方法,期刊被分為國家級、省部級、地市級,由代表國家科研水平的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國家一級學會主辦的學術期刊一般被認為是國家級期刊,省部級、地市級依此類推。 我國有期刊8000余種,這眾多的期刊在學科、主辦單位、主管部門、質量、服務等方面千差萬別,盡管國家行政管理部門聲明從未從行政角度對現行期刊進行過級別劃分,但期刊之有級別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 而且9000余種期刊沒有級別上的區別是不可能的,不現實的。 實際上期刊從來就有級別,這幾乎是政府有關機構、期刊主辦機構和作者的共識,只不過期刊級別的認定比較復雜,至今尚無全國統一的標準和共同的分級目錄。
即,學術期刊是指的 在正規數據庫收錄(中國期刊網不算,一般范圍包括知網萬方維普龍源 ,還有國際上的SCI EI 等等)的收錄了一定學術文章的正規期刊。 符合這個條件的,在國內出版發行的,必須要在新聞出版總署可以查到(注意一定是期刊查詢或連續電子期刊查詢,報紙號出期刊嚴格意義上是副刊不是期刊),或者由國外發行的國際普刊或核心。
如何界定學術不端行為? 其實,此前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2019年5月29日,國家新聞出版署才正式發布 我國首個針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行業標準——《學術出版規范——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CY/T 174—2019)》 (以下簡稱《標準》),2019年7月1日正式實施。
《標準》首次界定了 學術期刊論文作者、審稿專家、編輯者 三方可能涉及的學術不端行為,《標準》將論文作者 學術不端行為劃分為8種類型: 即 剽竊 (觀點剽竊、數據剽竊、圖片和音視頻剽竊、研究 (實驗)方法剽竊文字表述剽竊、整體剽竊、他人未發表成果剽竊等7種剽竊類型)、 偽造 (6種具體表現形式)、 篡改 (5種)、 不當署名 (5種)、 一稿多投 (6種)、 重復發表 (6種)、 違背研究倫理 (5種)、 及12種其他學術不端行為 (包括在參考文獻中加入實際未參考過的文獻等……)并對 剽竊、偽造、篡改、不當署名、一稿多投、重復發表 等術語進行了具體定義。 全文如下: